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English

当前位置: 兵团农业网 >> 黄竹

同步小康的贵州加速度杯盖花科

发布时间:2022-07-29 17:25:00

同步小康的贵州加速度

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省的小康。贵州是全国“三农”问题特别突出的省份,农业比重大、农村人口多、农民收入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近年来,贵州在同步小康的征程上,直视“三农”短板,以农民富、农村美、农业强为目标,不断创新思路,瞄准山区特色,闯出一条发展山地特色农业经济、推进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新路。

转观念——

“三农”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只能突破不能停顿,只能改革创新不能墨守成规

贵州出门见山,“九山半水半分田”,93%的面积是山地,气候条件、地理环境复杂多样,“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发展山地特色农业得天独厚。

贵州是全国“四化同步”较为滞后的地区,加速发展不仅面临“赶”的任务,同时还面临“转”的瓶颈。在“三农”工作中,如何走出瓶颈,“赶”、“转”同步,是贵州省委、省政府所面临的首要课题。贵州省提出,贵州的“三农”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只能突破不能停顿,只能改革创新不能墨守成规,必须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在政策制定、工作部署、财力投放上动真格,在落实任务、强化指导、加强监督上下功夫,努力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加速发展首先要转变干部的观念。长期以来,唯GDP的传统政绩观影响了一些领导干部,“三农”工作在某些地方“说时很重要,干时却次要,忙的时候可以什么都不要。”针对此,贵州省将重点贫困县的考核指标与同步小康创建指标相衔接,由主要考核GDP增长转为主要考核扶贫开发成效,看产业发展的实效。

贵州省农委主任刘福成说,传统的农业农村工作,大多是重管理轻服务、重结果轻过程,看起来什么都在管,却什么都没管好。必须坚决破除推进工作的传统手段,重科技、重信息、重市场、重服务,带领农民想方设法闯市场、创效益,与市场经济接轨,让优质的农产品形成规模、打出品牌,让农民的菜篮子满起来、腰包鼓起来。

观念转变,豁然开朗。2013年,贵州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达到73.2%,比2012年提高4个百分点,是历年提高幅度最大的一年,这一成绩来之不易。2010年,贵州全面小康实现程度只是62.4%,从2000年至2010年,年均1.7个百分点的增长速度。《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后两年间,全面小康实现程度就以年均3.6个百分点的速度在变化。

百姓得的实惠更多。仅2013年,“十件民生实事”完成投资700亿元。其中,全省减少贫困人口166万人,6个县、172个乡镇“减贫摘帽”,改造农村危房40.1万户,竣工城镇保障房10.1万套、扶贫生态移民房3.6万套。4000万贵州人民生活日益改善。

转方式——

依托资源禀赋,农业发展不等不靠,扶贫攻坚敢闯敢冒,农民致富各有门道,美丽乡村和谐稳定

今年年初,贵州省委书记赵克志在全省农村工作暨扶贫开发会议上强调,只有把农民收入搞上去,改善人民生活才有最广泛、最深厚的物质基础,抓住农民增收问题就抓住了农村经济发展的“牛鼻子”;必须以产业化提升农业、工业化致富农民、城镇化带动农村,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这个中心任务,始终突出农民就近就地转移就业的主要途径,闯出一条发展山地特色农业经济、推进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新路。

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贵州的农业发展不再仅停留在农业产业量的变化或是结构调整简单的加减,而是更加注重层次的提升和形态的调整。

贵州土地瘠薄,农业生产有亮点、规模小,样样都想抓,样样都没有形成规模,破除“小而全”、“大而全”的生产方式,什么产业产品有市场、效益好,就发展什么产业产品并大规模地推广。

在贵州农村,“养牛为耕田,养猪为过年,养鸡鸭为找盐巴钱”的落后观念依然存在。长顺县转变观念,把为了盐巴钱的养鸡业当成一个大产业来做,通过政府扶持、项目带动、基地示范,加上绿壳鸡蛋的市场刺激,长顺县群众发展养殖绿壳蛋鸡的积极性高涨,一些乡镇的绿壳蛋鸡养殖协会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为养殖农户提供孵化、育雏、防疫、产、供、销一条龙服务,内树品质,外重营销,积极申报绿色食品认证和注册商标等,免除了群众的后顾之忧,增强了群众的养殖信心,实现了养鸡也能赚大钱的目标。

去年,贵州省重点打造的113个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成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的重要载体。从无到有、从点到面、从少到多、从粗到精,园区建设发展迅猛,完成投资257亿元。

省委副书记李军认为,贵州发展生态农业潜力巨大,只要引导得当,开发有方,完全可以做出一篇农业结构调整的大文章。

陆羽《茶经》记载,茶“黔中生思州、播州、费州、夷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2007年贵州省出台茶产业发展意见,7年时间,全省茶园面积发展到610万亩,一大批龙头企业参与茶产业发展的整个链条,原本贫瘠的山地因茶而蓊郁,破落的山村因茶而繁荣,贫困的乡民因茶而致富。

湄潭县茶园面积40万亩,农民人均1亩多,年人均增收4000元。威宁县中水镇前河村发展生态农业,推行间作复种,实现大蒜、早洋芋、甜玉米一年三熟,亩产值达到两万元,相当于种植10亩玉米、7亩水稻的收入。

提升农业的文章还是要在二三产业里面来做,一个地方必须有产业和就业,农民才能脱贫致富。近年来,贵州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建筑业、农村服务业、乡村旅游业等二三产业,拓宽了农业结构调整的领域,促进了农业的转型升级。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可以大量转化农产品,提高附加值,提升农业效益。仁怀市茅台镇椿树村招商引资发展白酒产业,全村劳动力全部实现就近就地就业,农民变成了产业工人,年工资性收入达400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超过1.1万元。

让农民在家门口的建筑企业打工,把更多的劳务收入装在农民自己的兜里。去年,贵州固定资产投资超过1万亿元,这些投资中建筑业产值就占了1/3,如果建筑业收入的一半留在贵州,就会形成一个千亿元的支柱产业。

增收入——

增加农民收入,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缩小城乡差距、增加农民幸福指数的重要内容,更是加快贵州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步伐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数据显示,贵州4个农民的收入总和才抵得上1个城镇居民的收入,农村消费仅占全省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10%,缩小城乡差距,重中之重是增加农民收入。

贵州农村多种多样的农业经营主体,扩大了农业生产经营规模,提高了农业的科技承载能力,提升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成为“兴一个产业、活一地经济、富一方百姓”的重要力量。目前,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已经发展到1.5万家,这些专业合作社把一家一户的小生产连成大基地,共同创品牌、创市场,提升农业效益。

让土地种出“摇钱树”,让土地产出“金元宝”。这些年来,黔南州实施农业“185工程”,以货币化形式确定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目标,使每亩田地年收入1万元、8000元和5000元以上,形成了500万亩的8条产业带,去年全州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400元,高出全省人均纯收入1000元。

“小时不读书,老来大老粗。”治贫先治愚,教育是脱贫致富的根本之策。只有把教育搞上去了,孩子们都接受了好的教育,才能不会输在起跑线上,才能拔掉穷根。贵州大力实施教育“9 3”计划,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用三五年时间,使教育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迈上一个新台阶。

建设山区特色农业,加快发展,加速转型,贵州有信心,有决心。贵州相信,以“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的信心,以“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决战“三农”,破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贵州完全能够走出一条既加快经济发展又符合山区特色的农业发展新路径。

液压万能拉力试验机价格

登封市试验机

上海弹簧试验机TLW-10

长春1000kn万能试验机厂家

长春WDW-100拉伸试验机

友情链接